今天是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十年深耕,铸就乡村治理累累硕果

作者:刘飞翔/马改艳发布时间:2025-06-24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中,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以其厚积薄发的科研实力、敏锐创新的实践探索和扎实深入的社会服务贡献,在乡村治理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历经十载砥砺前行,学院在乡村治理专业领域成绩斐然。

温铁军:乡村治理研究的先驱引领

  温铁军老师作为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为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在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2014年,温铁军老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选择:全球化挑战下保障国家综合安全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深入剖析了乡村治理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关键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框架。研究过程中,温铁军老师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试验,从农村金融、企业股份合作制到小城镇建设等试验区项目总结评估,每一项都紧密围绕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这些试验成果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更对我国乡村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温铁军老师积极投身两岸乡村交流活动。在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他以“县域经济与生态文明的突围重构——城乡协同下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创新路径”为主题授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通过鲜活案例与前瞻理论,为两岸基层干部和乡建工作者擘画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创新图景。集美嘉庚乡村振兴学堂秉承“以农为本,君子务本”理念,联合温铁军教授团队构建“五位一体”发展矩阵,探索两岸乡村振兴新路径,在两岸乡村治理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

多地研究院: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在屏南、德化、永春、政和等地设立的乡村振兴研究院,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前沿阵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立足当地丰富的古村落资源,把老屋修缮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抓手。累计修缮老屋400余栋,其中300多栋实现认租,“活化”为民宿、书屋等新经济业态,成功破解传统村落古建筑“保”与“用”的难题。同时,研究院大力引进专家、文创团队,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仅龙潭村人口就从 100多人恢复到800多人,“新村民”超过百人。在乡村治理理念上,屏南积极探索创新,通过乡村分类治理、设立村级监察“三员”等举措,实现从“大管家”到“大家管”的转变,在全省率先为“新村民”颁发《居住证》,切实增进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德化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以“环戴云山”生态经济带为核心,从营造氛围、挖掘典型等六个方面开展创新工作。通过整合资源,推动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德化样本。永春县生态文明研究院在全域生态综合体、生态产品市场改革等方面持续发力。通过建立乡村人才驿站、推行乡土人才“师带徒”机制,培养了大量本土人才,有力推动了当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乡村治理注入了人才动力。

科研团队:乡村治理的智慧源泉

  学院汇聚了一批在乡村治理领域深耕细作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治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涵盖乡村组织建设、生态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期刊上广泛发表,更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了乡村治理的创新发展。

  范胜龙、朱朝枝、毛丽玉、张俊娜、邱建生、罗加铃等教师主持有关乡村治理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多项;符彬、王晓等教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多项;张国防教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被中宣部授予援宁群体“时代楷模”,其撰写的生态扶贫创新模式被评为首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和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朱朝枝教授等的“南平机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国家软科学项目,确立“三融合三链条”卓越农林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模式;朱朝枝教授、曾芳芳教授等申报的“基于产教融合的乡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获评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范水生教授论文成果《规模经济、多重激励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福建省南平“森林生态银行”经验总结》在生态治理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为相关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苏时鹏教授主持“乡村治理与绿色创新管理”省级硕士生导师团队建设,主持“基层治理与绿色创新管理”省级案例库建设,主持国际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刘飞翔副教授主持“现代农业创业与乡村治理”省级硕士生导师团队建设,在贫困与反贫困治理中社会服务工作业绩突出,论文成果多次入选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获奖论文;张俊娜、邱建生、范水生、毛丽玉等老师的多篇乡村治理咨政报告被中办有关刊物或省级领导采纳或批示;马改艳老师撰写的《从穷乡僻壤到美丽乡村:顶村合作社引领的乡村精彩蜕变》等3篇教学案例入库中国管理案例中心;苏时鹏、王晓、胡延福等老师在《福建日报(理论版)》发表多篇理论文章;黄智洵老师聚焦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沿,专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多样性、人与自然全程耦合系统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在《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当年影响因子13.716)、《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当年影响因子11.072)、《Forests》(SCI中科院二区期刊)《生态学报》《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生态环境学报》等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

  学院8位老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榜单,其中苏时鹏老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榜单,范水生等7位老师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5%”榜单,高被引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数的40%。

  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学院教师承担乡村治理相关的课题百余项,各类横纵向课题经费接近千万元。此外,学院师生积极推动地方乡村文化治理、参与社区营造与乡村生态治理实践等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顺应需求,开启乡村治理人才培养新征程

  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紧密结合本省乡村振兴需求,正式启动乡村治理专业招生,这一举措旨在为乡村治理领域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温铁军老师还专门为乡村治理专业录制招生视频。学院依托自身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科研成果,构建了完善的乡村治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政策法规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未来,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继续发挥在乡村治理领域的优势,不断深化科研创新、实践探索和人才培养,为推动两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国乡村振兴“福建样本智慧”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