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专业介绍
01专业概况
福建农林大学是全国首批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六所高校之一,并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及秘书长单位。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成果丰硕:2009年,成为福建省特色专业;2012年,被确定为福建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并升级为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同年启动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2013年,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获批1项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并获得2项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支持;2015年,新增2个本科科研训练基地;2016年,新增1项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并入选福建农林大学首批品牌专业;2018年,由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领衔,开办全国首届乡村振兴班,同年被福建省人社厅确定为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优秀人才推荐试点专业;2020年,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2024年,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硕、博学位点获教育部批准设立,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02培养模式
本专业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卓越农林人才‘干中学’模式”,以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通过不断推进“三农”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建立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此外,优秀学生还有机会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研修项目,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竞争力。
03师资力量
本专业拥有一支多元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共计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讲师11人。超过70%的教师具有境外访学经历,国际化视野开阔。此外,本专业还引进了来自985高校的8位博士,以及1位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台湾籍),进一步充实了师资力量。同时,先后邀请了8位来自台湾等地的兼职教授参与授课,为学生带来多元化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简介如下:
温铁军
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农业农村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中国环境大使”、“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度“粮食英雄”。著作有《从农业1.0到农业4.0》、《全球化与国家竞争》、《去依附:中国化解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真实经验》、《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三农问题与制度变迁》等。
苏时鹏
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现任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福建省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优秀教师。主要从事生态文明、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张国防
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被中宣部授予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福建省“最美科技特派员”,生态扶贫创新模式被评为首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和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主要从事生态扶贫、林下经济、香料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专项等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4部;获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导研制国家标准1项,省地方标准3项;获福建省新品种审认定7个。
范水生
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团队”首席导师,国台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主任,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生态管理与绿色经济、产业培育与乡村规划、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5部;主持各类涉农规划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曾获评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
朱朝枝
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届全国服务乡村振兴"名课名师"获得者;福建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主持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独立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持并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流课程各1门;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导师、全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最美科技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闽江科学传播学者等荣誉称号。兼任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农村发展规划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
陈清西
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兼任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理事,福建省园艺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园艺植物现代生产与种质创新研究,包括园艺植物光合作用、逆境生理、花果发育与品质形成生理;农业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曾芳芳
农学博士,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约翰逊商学院访问学者,教师培训师,福建省最美农业专家,福建省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开发教学与实践工作。近年来,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农业农村部、省、市各级政府、企业委托涉农规划项目100余项,在SCI、CSSCI等国内外权威、核心以及各级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福建实践》《农业多功能性与产业发展》《福建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当代价值》等专著3部,主编《乡村振兴战略与实践》等教材8部并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1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3),兼任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委员,海峡两岸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福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等职。
刘飞翔
管理学博士,生态经济学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村区域发展系主任。台湾中兴大学、香港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多功能农业与农村区域发展、社区营造与美丽乡村建设、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全国高校农村区域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秘书长、福建省首届城乡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晋江研究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治理硕士生导师团队首席导师、福建省青年创业导师、泉州市高层次人才、连江县党校特聘教授,同时担任晋江、永春、永泰、德化、仙游、华安等地乡村振兴专家委员。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现代农业与产业园区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村庄规划、农业品牌发展各类规划60余项,在国内核心以及各级学术刊物正式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2篇社会服务成果获得省领导批示肯定。
马改艳
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村区域发展系副主任。已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代表性研究成果发表核心期刊10篇,3篇次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社科规划、省科技厅创新战略项目、省委宣传部中特项目、省级教改重大项目、省级教改一般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研究20多项,参与完成的2项教学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福建日报(理论版)发表2篇理论文章,2份政策咨询报告被政府相关部门采纳。主要从事乡村治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课程有《农村社区治理》、《农村公共管理》、《公共经济学》等。
潘国亮
农学硕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农村区域发展系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休闲农业规划、农村社区建设、多功能农业。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项目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农业政策与法规》、《农业推广学》和《农业法》等国家级规划教材;参与完成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委托的休闲农场、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等规划20余项,制作完成了多项休闲农场规划、美丽乡村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总体平面图、总体效果图与局部效果图。
黄立洪
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发展、创意农业、农产品营销、生态补偿及循环经济。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在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20多篇。荣获过福建农林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十佳老师、福建农林大学“五四优秀青年”、福建农林大学教学质量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王晓
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有专著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荣获教育部社科司“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务院参事室“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入选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优秀科研人才计划。
毛丽玉
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多功能农业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农学院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农业农村发展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工作,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参与数十项,主持或参与现代农业规划服务类课题数十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编教材4部,参编著作2部,发表代表性学术文章8篇(核心及以上),咨政报告多次获省级决策采纳。
苏宝财
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与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农村发展方面。主持省市级科研课题11个,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4项,在CSSCI、CSCD、中文核心期刊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占纪文
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访问学者。南平市第十批科技特派员。讲授农业经济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留学生)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农业经济学、创意农业、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农业保险。参与或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邱建生
管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副主任,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国仁智库联盟理事长,爱故乡计划和善食行动发起人;出版著作有《互助型社会-在地化知识与平民教育创新》、《梦想像呼吸-新乡村建设工作手记》、《松土者-福建新乡村建设发展报告》、《乡建手记-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罗加铃
社会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村发展和区域发展。讲授课程包含:《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概论》、《发展经济学》、《专业导论》(本科);《发展理论与实践》、《农村发展经典文献导读》、《专业英语》、《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生);《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留学生)。曾主持项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等。
胡延福
哲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乡村美学。开设《乡村美学》课程。主持或以核心成员身份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7项,在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
符彬
哲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讲师。曾在台湾中兴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访学。讲授《农村社会学》课程。参与国家社科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8篇。
王帅
农学博士,讲师。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从事城乡发展政策研究、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产业多样化发展、日本农村与农业等课题的研究。
殷文梅
法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反贫困治理等。目前已出版一部合著《乡村人才振兴实践研究》(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发表CSSCI等多篇论文,曾主持完成一项厦门大学田野调查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多项地方党政部门委托的重大课题的实地调查、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等工作。
廖铂华
哲学博士,讲师。近年来发表SCI、SSCI、CSSCI论文5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具有较为丰富的跨学科研究经历。研究兴趣为生态哲学、环境伦理、乡村治理。
04课程设计
本专业的理论教学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学原理(宏、微观)、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规划、多功能农业、农业推广学、管理学原理、农村社会学、农村发展研究方法、农村发展理论与实务、乡村规划设计与运营项目管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双语课)、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
实践课程包括但不限于专业基本技能实践4周;课程论文3周;教学实践6周;军事训练2周;创业就业实践1周;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考核2周;毕业论文6周;毕业实习10周,共34周。
05优惠政策
本专业构建了“农村区域发展本科+农村发展硕士+乡村振兴学博士”的阶梯式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系统且连贯的学术进阶路径。符合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条件的学生,将有机会获得推免资格。此外,优秀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研修项目,拓宽国际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学院还开设金融学、会计学和法学等本科第二学历自考专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在同等条件下,这些专业将优先录取本专业学生,助力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学术追求,圆梦高考未竟的理想。
同时,学院与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永泰乡村振兴研究院、仙游乡村振兴研究院、德化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多家单位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定向培养机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事业输送专业人才,并为学生优先提供就业推荐机会,助力学生顺利开启职业生涯。
06就业优势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适宜在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村发展领域及乡村振兴方面工作、县乡及以上的“三农”方面的行政事业管理工作;也适宜从事农村发展规划、乡村建设与治理、乡村业态创新创业、农业农村调查与研究、乡村振兴项目综合协调与管理等工作。就业优势具体表现为:
专业实力与学科地位优势
2024年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排名中,福建农林大学位列第 6,专业实力被评为 B+ ,处于全国较为领先的位置,一定程度上能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专业品牌优势。
专业历史悠久:福建农林大学是全国最早招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 6 所院校之一,为全国高等院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师资力量优势
多元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农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更具适应性,可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实践教学优势
建立了 “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乡村振兴研究院+科技小院” 的教学模式,优秀学生还可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研修项目,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求职时更具优势。
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优势
体制内就业占比高: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政府及事业部门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毕业生可参与农村政策制定、项目规划与实施等工作。在一些基层政府部门的乡村振兴相关岗位招聘中,对农村区域发展等涉农专业的需求占比逐渐提升。同时在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从事农业项目管理、农村市场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在农业企业的招聘需求中,涉及农村区域发展相关业务的岗位占比较高。
2024届毕业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了国有企业、机关、部队等“体制内”就业,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在考公考事业单位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升学率高:部分毕业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30%-35%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深造。
就业领域多元:毕业生可在农村发展规划制定、农业技术推广、农村金融与投资等多领域就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
社会认可度优势
校友资源丰富:多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校友网络。校友资源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等帮助,有助于毕业生更好地融入行业,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社会服务贡献大: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在福建省农村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开发、贫困和反贫困治理、乡村振兴服务、社区营造与乡村治理、乡村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训等乡村振兴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福建省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专业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毕业生就业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
07教师寄语
张俊娜老师
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乡村治理、合作社、农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减贫视角下的益贫性合作社发展研究》;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若干项。参编《居危思危——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一书。自2009年起深度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如创办莆田汀塘社区大学;创设龙岩市连城县培田村“春耕节”;协助推进屏南县煕岭乡四坪村“三变”改革工作等。2018年在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9年、2022年获福建农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先进个人。
寄语:人最难的是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作为老师,希望可以尽可能帮助学生们“增加选项”,看到更多可能性。
黄智洵老师
理学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系统综合与可持续性发展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议专家。主要从事生态系统服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全程耦合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时空模拟、评估和预测,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生态经济等方面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项目秘书和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项。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制乡村旅游规划3项。已在影响因子大于10(第一作者)的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9篇。荣获福建农林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多次受邀参加在美国密歇根、德国汉诺威、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浙江杭州、云南昆明、福建厦门等地举办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报告。
寄语:面临的所有挫折、压力、挑战都是可以助推你们提升的机会。
PART 2 专业风采
01 实践教学
农事学现场教学,让知识下沉到田间地头去。课程内容包含常见农作物识别、番薯、上海青、萝卜等粮食蔬菜种植、基础农事技能训练、旋耕机操作等,使学生身临其境,投入其中,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将抽象理论直观化,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干中学”。
图 | 学生们下田从事农活实践历程片段
充实的调研经历、多元的思想碰撞,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和调查研究中所形成的问题与田野调查联系在一起,我们的认识才足够丰富,看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图|乡村振兴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在宁德市屏南县四坪村参与农事劳动
图 | 同学们与温铁军教授下乡调研
图 | 农村区域发展的学生与村民的访谈调研
02 校园生活
爱故乡是由温老师提出,诸多老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的。充分彰显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术的学习能力与运用理论能力;也学习到最新的农村发展理论以及如何运用于实践之中。
图 | 爱故乡活动合影
“三农”读书会是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张俊娜老师创办,相关专业的老师与同学共同学习乡村振兴相关知识的平台。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最新的知识,探讨其中的理论。乡村振兴班的同学们也深刻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既丰富了认知、亦提升了能力。
乡村之光真人读书会由邱建生发起,通过阅读人去了解另一个世界。乡村之光读书会是一个面向乡土社会的学习平台,以"青年有理想,故乡有力量"为口号,着眼于培养青年热爱乡土、矢志服务乡土的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成为乡村的未来之光。读书会以乡村之光命名,其意有三:邀请到读书会上来分享的嘉宾就是"乡村之光",他们在各个领域诠释着自己就是照亮乡村的"希望之光"。参加读书会的青年人,他们是乡村的"未来之光";乡村振兴需要发现和培育更多的"乡村之光"。乡村振兴需要发现和培育更多的"乡村之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乡村振兴要求广大青年大学生立足乡土社会,向农民学习,向实践者学习。
图 | 第四期“乡村之光”真人读书会邀请了仙游县清风生态农庄创始人朱爱明,长乐营前模范农村文化研究会会长、孙中山秘书黄展云曾外孙陈熙讲述生态农业实践与乡村建设历程
夏日的热浪即将过去
美丽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
观音湖畔花红柳绿依旧在
荷花映日别样红
让我们相约9月
与FaFu乡村振兴学院共赴中国梦——乡村梦!